我還是很懶得發網誌(揉臉)

但是突然翻到高三(應該是)寫的電影觀後感所以放上來(欸都一年了)

最近想看的電影超多,因為我以前都不看電影,現在突然想來看所以就爆炸了

而且重點是,我根本沒時間看啊!

我好想找一天去總圖看電影噢ˊ_>ˋ

看看這周末有沒有空好了(哀傷)

我不知道我吐槽暮光之城的不好笑評論寫不寫得完,然後我應該去寫Antigone的報告了(被踹)

戲劇有夠不好讀,對不起Gilgamesh的史詩我錯怪你了(哀傷)

太久沒讀英文,所以就算只是節錄部分還是讓我看得很煩躁,得多多鍛鍊(看著全英文的心理學課本)

以下,電影心得,算有滿重大的劇透,但是沒有甚麼有建設性的感想XD


《容得下的》
  如果可能,我多麼希望這世界容得下一個聰慧燦爛如維特的人。


  我看過兩個人的「天才夢」,一個張愛玲、一個侯文詠。回首聰穎驚人的童年時他們的口吻裡多少帶有一點感慨式的懷念,那是一種看起來已褪色的記憶,但是電影中六歲而後十二歲的維特,卻因生動的影像如此鮮明且閃動著早慧孩子特有的光輝。然而那對我來說並不是全然值得欣羨的年華。天才總要付出一點代價,不是什麼別的,光是外面的世界未曾為他這類人量身訂做這一點就是一種可大可小的悲哀。
  然而維特付出了其他什麼的代價?我是看著,一邊這麼揣測的:也許他必須在自己孤絕的世界裡,用一雙澄澈的眼睛冷眼旁觀這世界其他的事物。至少他小時候,六歲和十二歲後一小段時間我是這麼覺得的:他不是討厭外面的一切,而是那些東西對他來說太過透徹沒有意義,或說他找不出意義。當我看著維特的母親逼著他練琴,或以一種母親慣有的焦慮擔憂、近乎歇斯底里的態度處理關於他的教育及其他種種問題時,總有一種莫名的淡淡傷感,總覺得他母親就算愛,卻不真正了解她的孩子,這也許某一部份造成了維特給我的孤獨感。
  赫拉巴爾(Bohumi Hrabal)在《過於喧囂的孤獨》中有一句話:「……因為我有幸孤身獨處,雖然我從來並不孤獨,我只是獨自一人而已,獨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孤身獨處於稠密穎悟的思想之中是一種幸或不幸,大概見仁見智。但我並不認為這樣不孤獨,至少對維特這樣一個孩子來說,他不但是孤獨的,很可能也不懂怎麼處理孤獨吧。那麼,他該怎麼辦?
  我想我該慶幸他終究是一個孩子,用一種最天真張狂的方法去試著發洩。如他在家中辦的小小宴會中硬是被抱出來要求展現他驚人的鋼琴天賦,卻彈起了最簡單生澀的曲調,像是一個單純的拒絕;如他鎖起門,將他母親關在外面,以一種決絕的姿態獨自在裡面彈琴,手指動得飛快曲調昂揚,完全不在乎外頭的狀況。那可能不是他的錯,也不是外面世界其他人的錯,我想他們只是還不懂得如何相容,各自隔絕在自己理所當然的價值裡,卻因此無可避免地衝突出「喧囂的孤獨」。


  但就算如此,維特仍明白有許多人愛著他吧。看過電影的人大概不能否認祖父對維特的影響深遠,因為他給了如此聰明絕頂的孩子恰當的寬廣世界──放任、鼓勵他,卻也同時懂得溫和的引導。很難形容他給了維特多少──信任,很主要的一項吧我想。不去質疑、干涉他的決定或行動,放手讓他去,卻又不讓他忘記有人在後面望著他、等他、願意給予他溫暖。「生命總會自己找到出路。」忘了是誰的話,頗有道理,但我想,若維特沒有他祖父給他的一切,他到底能不能找到出路飛出去翱翔在寬廣的天空之中?他還會不會試著,獨自為自己與眾不同的生命找到出路?
  我對於維特假借腦部受傷偽裝成智力成為與常人無異這點感到十分有興趣。他無疑是一個天才演員,成功欺瞞了其他所有人的耳目,但我更感興趣的是他的動機。電影文宣說:「這世界跟不上他的聰穎,所以他只好裝傻來逃離。」然而他選擇屈就自己適應這世界才讓我驚訝,他面對外界的自傲該往那兒放呢?當其他人以為他已經成為普通人而過分露骨地嘆惋時,他該如何自處?就算他曾經輕聲說希望成為和其他人沒什麼不同的平凡人,他終究不可能「真正」做個平凡人,我想他只是突然想要知道,當一個平凡人,世界待他的方式會有什麼改變。
  那也許就是他試著找出路時的一個方法:當他迷惑於未來、厭倦於外界的喧擾,也許他就是從祖父拋出的那頂隨水流而去的帽子中得到啟示──順著這個世界走。但也許,我也這麼懷疑:他只是突然想要對其他人惡作劇,當一個只有自己知道的天才、偷偷在心底嘲弄著被他精湛演技騙過的人們。如果是這樣,那要是他祖父並不知情,為他分擔這個秘密,我想維特可能就會走向一個過分偏激的人,不信任甚至蔑視外界「愚笨」的事物。


  一開始那段日子我曾經懷疑這故事是由真人實事改編,因為裡頭的人物互動及發展我都認為相當具有真實性。但之後,在維特的祖父發現他的秘密與他共享這小小的惡作劇之後,我就懷疑起真實性。變得太過輕快甜美歡愉的氛圍對我來說太過夢幻,不像真的。但不可否認,看著維特優游戲耍著那些成人的遊戲,還屢屢告捷,神采飛揚的樣子,實在也深深覺得痛快。因為這世界總難在我們控制之中,所以才更想要看一個能夠掌握很多我們不能夠的事物的孩子恣意漫遊吧。
  然而生命中總該有一些不得不的傷。譬如我還不知道維特的智商降低是他假裝的時候,就有種難解的感傷:當一個天才一夕之間發現自己失去了以前能夠輕鬆駕馭、得到的事物變得如此破碎而不可企及,明明就在昨天,伸手卻彷彿隔了數個光年,多麼可怕的一件事。當後來知道這是假的之後,我還真的是忍不住高興又有些氣惱。又譬如從頭到尾都處理得像喜劇橋段的追女情節,被拒絕了還是覺得可愛的發展中,我讀到了別的東西:維特非常執著,他費盡心思使用各種方法只為了他年僅六歲時就擅自決定是未來妻子人選,還隔了六年才又相見的女孩。我覺得很有趣,也許這是一種發現對方能彌補空虛之後認定的執著,多麼單純、又多麼天真。當然包括最後他祖父的去世,一個來得太快的必然。但是至少他祖父最後不論對維特或其他人都各玩了個惡作劇,這也許代表,他認為維特已經準備好重新面對這世界、心理已經有足夠的建設了。


  赫拉巴爾在我前面引的那段話後面是這樣接的:「……因為我有點狂妄,我是無限和永恆之中的狂妄份子,而無限和永恆也許就是喜歡我這樣的人。」我想天才總有點狂妄的權利,才因此顯得才華洋溢、不羈狂放。維特亦同,我喜歡他彈琴的樣子,雙手流暢地在鍵盤之間來回跳躍,投入的樣子彷彿眼前的世界再不剩下什麼。憑著狂妄而活於無限和永恆之中也許沒什麼不好,但我並不希望是因為不見容於這個世界,狂妄份子才得活在無限和永恆之中。每個人都會有一些自己的天才和狂妄,然而這個世界能不能夠坦率地接受這些不平凡的天才和狂妄呢?
  Don Mclean在寫給梵谷的歌《Vincent》中這麼唱道:「這世界從來容不下一個美好如你的人。」但我希望這世界容得下飛揚精采如維特的人,以及其他同等美好的天才們。

 

++

寫這篇心得的時候我應該在《過於喧囂的孤獨》那本書中毒的時期XD後來還去買了精裝版喔,不過因為薄薄的所以不貴

但是我心目中的神還是卡爾維諾XD只是愛的作家慢慢增長中而已XDD

至於Don Mclean也滿推的,然後我最近在聽鬼束千尋(無關)

以上,我幹嘛借了對寫報告沒用的書啊(哀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掐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